四千三百三十七章 室温超导技术-《军工科技》

    在外界看来,吴浩现在是一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,掌管这浩宇科技这个全球文明的科技巨头,是亿万富豪,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另一个身份,那就是浩宇科技的首席科学家。

    所以他工作之余呢,也会钻进自己的实验室内,搞相关的科研实验。

    而最近呢,他关注的重点呢,则是在室温超导方面的技术。

    凌晨三点十七分,浩宇科技总部大楼顶层的实验室还亮着暖白色的灯。吴浩坐在环形操作台前,指尖刚触碰到冰凉的合金台面,台面上嵌着的柔性屏幕就自动亮起,淡蓝色的光映在他没戴眼镜的眼睛里,像落了片星光。

    “可可,调出昨天下午 LaH10样品的高压测试数据,重点标绘 20GPa到 25GPa区间的电阻变化曲线。”他的声音比白天在董事会上温和许多,少了几分决断的锐利,多了点对实验数据的耐心。

    “好的先生,数据已同步至主屏幕,顺带整理了近三个月同体系样品的临界温度对比表,用橙色标注了异常波动点。”清亮的女声从实验室顶部的环形音响里传出,没有机械合成的生硬感,倒像个熟悉的助手在耳边说话——这是吴浩特意让算法团队为可可优化的声线,模仿的是他大学时指导过他实验的女教授,“另外提醒你,你已经连续工作四小时,桌上的热咖啡再放二十分钟就会低于最佳饮用温度。”

    吴浩轻笑了声,目光没离开屏幕上起伏的曲线:“知道了,等我把这个曲线拐点弄明白就喝。你看这里,昨天测试到 23.7GPa的时候,电阻突然出现了 0.003Ω的回弹,之前的样品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,是压力控制模块出问题了吗?”

    实验室中央的机械臂突然动了起来。那是台拥有七个自由度的银色机械臂,末端的传感器像只灵活的手指,轻轻夹起昨天用过的高压反应釜。“已检查过压力传感器校准记录,昨天测试前两小时刚做过零点校正,误差在 0.01GPa以内。”可可的声音随着机械臂的动作同步响起,操作台上的另一块屏幕弹出反应釜内部的显微图像,“我猜可能是样品在高压下出现了微结构相变,你看这里——”

    图像被放大到两千倍,原本均匀的深蓝色样品表面,有几处极细微的银白色斑点。吴浩凑近了些,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:“把这几个斑点的能谱分析做了,顺便对比标准 PDF卡片,看看是不是生成了其他氢化物相。”

    “正在调用三号超算节点进行能谱解析,预计需要四分十二秒。”可可的话音刚落,实验室墙壁上的进度条就开始缓慢推进。吴浩这才起身,走到操作台角落拿起那杯还冒着热气的咖啡。杯子是陶瓷的,上面印着浩宇科技的初代 logo——一个简单的原子结构图案,还是他十年前创业时亲手画的。

    他靠在窗边,看着楼下空无一人的街道。十年前他还在租来的民房里做实验,那时连台像样的机械臂都没有,每次调整样品位置都要自己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操作,常常因为手抖浪费掉珍贵的样品。现在不一样了,整个实验室里有十二台不同功能的机械臂,从样品制备到性能测试全流程自动化,还有可可这样能调动全球二十多个超算节点的 AI助手,但他还是喜欢自己来做关键步骤的操作。

    “先生,能谱结果出来了。”可可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,“银白色斑点是 La2H5,应该是样品在高压下氢含量分布不均导致的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在 La2H5和 LaH10的界面处,检测到了超导信号,临界温度比纯 LaH10高了 1.2K。”

    吴浩立刻放下咖啡回到操作台,屏幕上的能谱图清晰地显示出 La2H5的特征峰。“界面超导?”他皱着眉思考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台面,“之前研究铜基超导的时候也发现过类似现象,界面处的电子排布会发生变化……可可,帮我设计一个新的样品结构,在 LaH10基底上生长一层 5nm厚的 La2H5薄膜,然后模拟不同温度下的电子态密度。”

    “收到。正在构建薄膜生长模型,调用五号超算节点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,预计计算时间一小时四十分。”可可的话刚说完,操作台上的 3D打印机就开始运作,透明的舱门里,金属粉末正在激光的作用下慢慢堆积,“趁这个时间,要不要看看今天的行业动态?有三家媒体报道了浩宇科技在量子计算领域的进展,还有……你夫人刚才发了条朋友圈,是小宇在幼儿园画的画,画里有个戴眼镜的人,小宇说是爸爸。”

    吴浩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弯了弯,伸手在屏幕上点了点,调出妻子的朋友圈。照片里的画纸是彩色的,中间那个小人戴着圆圆的眼镜,手里拿着试管,旁边还画了个冒着爱心的机器人。他想起早上出门时,儿子抱着他的腿不让走,说想让爸爸陪他搭积木,当时他答应儿子周末一定陪他,现在看来又要食言了——室温超导这个项目已经到了关键阶段,最近的实验数据一次比一次接近目标,他实在放不下。

    “把小宇的画保存下来,设成实验室屏幕的屏保。”他轻声说,然后又把注意力转回实验,“可可,再检查一下薄膜生长的参数,特别是基底温度和氢气分压,这两个参数对薄膜质量影响太大了。”

    “已确认参数:基底温度 250℃,氢气分压 5Pa,生长速率 0.1nm/s,这些都是根据之前的实验优化过的最佳参数。”机械臂已经将新的基底放进了真空镀膜机,操作台上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真空度的变化,“对了先生,昨天你让我整理的室温超导应用场景分析报告,已经放在你的个人文件夹里了,其中关于磁悬浮列车的部分,我补充了最新的能耗模拟数据。”

    吴浩点点头:“等这次实验结束我就看。你说如果我们真的突破了室温超导,最先改变的会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他问过自己很多次,但每次和可可讨论,都会有新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