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四零章 回唐家堡-《我和太监有个约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萧寒稍微捡了一些枯枝烂叶就回去了,至于找野味的事情,他就交给殷雷三人了。没有办法啊!好不容易遇到了这么一对母女花,要是让她们就这样跑掉了,该怎么办?回去后,萧寒正好听到了方艾儿在叙述她可怜的“身世”。

    听到方艾儿说她丈夫很早就去世了,这下萧寒兴奋了:死,死的好啊!她丈夫死了,她是不是很寂寞啊?需不需要一个英俊健壮的男人暖床?

    虽然心里非常的兴奋,但是脸上还是要表现的悲哀一点的。萧寒看着方艾儿,轻声地说道“方夫人。您不用难过了!过去的都过去了,我们做人呀,就应该往前看!”

    “对,方夫人。寒儿说的没错,做人该往前看!”段红玲也看着方艾儿,轻声地劝道。

    “谢谢,谢谢各位!”方艾儿抬起头,看着众人谢道。谢的跟真的似的。

    女人总是感性的,听了方艾儿的“悲惨”遭遇,再也没有人怀疑方艾儿和方玟儿了!虽然萧寒不是女人,不是很感性。但是他是色性的,只要看到大美人,那大美人说什么,肯定就是什么!

    不一会儿。殷雷三人拎着七八只野山鸡回来了。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野味,但是就这几只野山鸡,也能让众人解解馋。

    来着是客,萧寒等人必须得腾出一张帐篷给方艾儿和方玟儿。对于萧寒等人的热情,方艾儿和方玟儿都感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少了一张帐篷。能挤的人都挤到了一起,萧寒也没有办法了,只能和殷雷三人挤一个帐篷了。为了保证自己的睡眠,萧寒早早便睡下了。防止被殷雷三人那惊天动地的呼噜声吵的睡不着!

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众人便起来赶路了。萧寒责任重大。还是背着丈母娘。而方艾儿和方玟儿也渐渐地融入了众女当中,跟众女有说有笑起来。

    又是走了一整天的山路。萧寒等人终于翻过了这座大山,来到了泸州境内。来到泸州境内,方艾儿和方玟儿就要跟萧寒等人分开了。

    “诸位,我们要走了,承蒙诸位照顾,感激不尽!以后要是有什么事用得着奴家和小女的地方,诸位尽管说!”下山了,方艾儿看着萧寒等人,抱拳说道。

    听到方艾儿这么说,萧寒急了:这就要走了?走这么急干嘛?我们再多处几天多好啊!

    现在,萧寒都恨爬山爬的太快了,应该慢慢爬的,这么快就要把这对母女花给爬没了!

    “方夫人,你们要去的是泸香县,距离此刻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,我们要去的是唐家堡,方夫人何不和我们一同行走?路上也好有个照应!”想了想,段红玲看着方艾儿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!方夫人,泸香县我去过,夫人应该不急于这么两天吧?等我们到达唐家堡后,我亲自驾车把夫人和小姐送回去!”萧寒看着方艾儿,笑呵呵地说道。上次,他去望月亭会司徒空雨的时候,便是去了泸香县。距离此地起码还有五百里的路程,就算骑快马,应该也要一天的时间。

    “这个,我们麻烦诸位很多了!我们怎么好意思再麻烦诸位?”方艾儿皱着柳眉,看着萧寒说道。说的跟真的似的。她就知道,以她和她宝贝女儿的美色,萧寒肯定会上钩。

    “没事,师叔都已经说了,茫茫人海,相遇便是缘分!这说明我们是有缘分的!”萧寒看着方艾儿,笑呵呵地说道。有缘分好啊!他最喜欢跟大美人有缘分了!

    “是啊!方夫人,方正都是赶路,就跟我们一起走吧!人心险恶,你们母女这样出门在外,很危险的!等到唐家堡,我让寒儿把你们送回去!”段红玲看着方艾儿,轻声地说道。自古红颜多薄命,长成这样,还出来明目张胆地行走,肯定会遇到危险的!

    “这个,谢谢,真是太感谢你们了!”方艾儿看着萧寒等人,一脸感激地谢道。

    看到萧寒一直盯着方艾儿看,唐珍心里不爽了。她当然知道萧寒在打什么怀心思,但是她也不好意思点破。点破了,作为妻子的她也会没面子的!

    快到傍晚了,萧寒等人没有选择客栈住下,而是买了五辆马车,踏着夜色向唐家堡赶去。主要是,人太多了,住在客栈里有点不方便!

    快马加鞭,赶了大概一个时辰左右,那时天已经黑透了,萧寒等人也来到了唐家堡的大门口。终于到家了,终于见到了这个久违的高墙和大门,唐珍心里是一阵激动,激动之于,又有点小小的害怕。

    这次前来,不同于上次前来,虽然已经深夜,但是这次唐家堡的大门是开着的,还有几个唐家堡的弟子在把手。看到五辆马车先后停在自己的大门口,唐家堡的弟子愣了愣。有点纳闷了:今天是什么日子?怎么这么多的客人?

    “十二哥,十三哥,十四哥,十七哥。十九哥,大家好啊!”萧寒从马车上跳下来,看着唐家堡的几个弟子,笑呵呵地叫道。

    借着门口灯笼的光亮,唐家堡的几个弟子看到是萧寒架着马车过来的。兴奋了,几个弟子连忙冲到萧寒的跟前,看着萧寒笑呵呵地说道:“这不是太子殿下吗?太子殿下,您来了。怎么也不跟我们哥几个说一声?”

    前段时间在唐家堡小住了一阵子,萧寒几乎已经和唐家堡里的所有人都混的很熟了。众人也知道萧寒脾气好,待人友善,也就非常喜欢跟萧寒相处。
    第(2/3)页